小小島國內患未解,也無值得誇耀的資源儲備,憑什麼成為外商寵兒?一切源於早在2013年推出、曾扭轉國家命運的「黃金護照」項目。
不少當地民眾回憶起八年前的亂象,仍然心有餘悸:國家債務總額一度超過GDP,全國第二大銀行Laiki因資不抵債而倒閉;為防止資金外流導致整個銀行體系崩潰,央行加強資本管制,例如限制提款、轉賬、兌現支票金額等;由於遭到凍結,塞浦路斯境內的歐元淪為無法自由流通的「二等歐元」。
更有甚者,政府於2013年3月宣布加徵最高達15%的存款稅,並以公眾假期為由,關上各銀行大門。無辜百姓自然不願為國家還債,ATM機前迅速排起長龍,上演一場轟轟烈烈的「撳錢」大戰……大批普通儲戶蒙受損失,銀行信用也遭受重創,但當局終歸得到一筆自救金,並以此為條件向歐盟申請援助。
不過,單憑壓榨民眾錢包,也難以力挽狂瀾。新政府在實施嚴格的經濟緊縮政策同時,推出一項投資移民政策,即「非塞浦路斯籍投資者以特例入籍計劃」(Scheme for Naturalization of Non-Cypriot Investors by Exception),俗稱「黃金護照」。
擁有塞浦路斯國籍也等於持有「歐盟護照」,「含金量」可想而知。至2019年底,已有近4,000人花重金買下這本護照,為塞浦路斯帶來逾70億歐元投資,當中絕大部份流入房地產業。投資者最常見的做法,正是在當地買下一棟價值超過250萬歐元的豪宅,一勞永逸晉身「歐盟公民」。
投資移民政策並非塞浦路斯獨有,美國、加拿大、英國等均有類似舉措,不過,像塞浦路斯這樣審查條件寬鬆、幾乎是「有錢不問來路」的例子實不多見。全球最少有十個國家為投資移民授予公民身份(與居民身份「residence」相對),包括奧地利、馬耳他(Malta)以及數個加勒比海地區的島國。
奇招後患無窮 富人遊戲顛覆民生
脫離經濟危機後,塞浦路斯繼續靠該項目吸金,然而,昔日妙計卻如滾雪球般引發愈來愈多的社會問題。
首當其衝是城市風貌與民生。以利馬索為例,這裏有古希臘羅馬時期留下的城牆遺址、拜占庭式建築群、中世紀歷史博物館、傳說是愛與美的女神阿芙蘿黛蒂(Aphrodite)誕生的海灘,但近年來不斷聳立的高樓大廈,卻逐漸壓過這些文化遺產的風采。利馬索是港口城市,與中東等地貿易頻繁,因此也成為富商投資移民的首選之地,千年古城如今儼然是一個外來金主的度假區。
塞浦路斯總統阿納斯塔夏季斯,憑藉帶領國家走出金融危機的政績,成功坐穩總統寶座,並在2018年大選中順利連任。然而,其當年的救國之舉—投資移民政策,如今卻毀譽參半,在本土發展、國際聲譽的構建上,均暴露政府短視的一面。
由於這計劃無異於將歐盟的大門敞開,除了富人,連從事不法活動的人士也不例外,因此,不少歐洲國家質疑塞浦路斯該政策的安全隱患,更批評所謂的「歐盟護照」不應成為商品。歐盟近年來多次敦促成員國加強對投資移民項目的監管,去年1月發布相關報告,當中特別提及塞浦路斯、馬耳他、保加利亞三國,警告其「黃金護照」計劃可能增加歐盟區內洗黑錢、貪污和逃稅的風險。
這些擔心絕非空穴來風。多名顯赫富商及政要曾被指利用「黃金護照」計劃,惟各主辦國政府極少公布申請人名單。去年11月,塞浦路斯當局承認其投資移民計劃出現漏洞,取消26名外國入籍者的護照,據報包括馬來西亞富商劉特佐(Low Taek Jho)和柬埔寨首相洪森(Hun Sen)的親信。
自2018年起,當局規定投資移民人數上限,每年發放不超過700本「黃金護照」。歸根究柢,無論計劃名稱如何改變、門檻如何提高,它始終是塞浦路斯的一大收益來源,甚至可謂最有銷路的國家資源,相信政府難以輕易捨棄。然而,物極必反,靠「出售國籍」支撐國家經濟並非長遠出路,這個地中海小國或需再度發揮創意,在短期利益與長遠發展、維持社會安定和維護國際形象之間,尋找平衡點。